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8位外国专家荣获“北京大学第四届燕园友谊奖”

近日,“北京大学第四届燕园友谊奖”评选活动揭晓,8位外国专家荣获“北京大学第四届燕园友谊奖”,分别为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 Hans van de Ven、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 Martin Joseph Powers、工学院教授Jianchun Mi、燕京学堂副院长William Brent Haas、外国语学院副教授Furuichi Masako、数学科学学院教授Alexander Zheglov、国际法学院教授Ray Worthy Campbell和物理学院研究员MikinoriKuwata(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沈昕、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武德民在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及专家新年联欢会上为获奖外国专家代表颁奖。

燕园友谊奖颁奖仪式

今年荣获燕园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来自历史学、艺术史、热能动力、高等教育文化交流、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国际法、物理学等北大重点学科领域。他们不仅对中国和北京大学怀有深厚的情感,而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们通过搭建先进的实验室平台、申报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持续不断地在科研领域进行深入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北京大学的学术声誉,也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他们还积极推动北京大学与世界各地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北大的国际化进程和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方德万

Hans van de Ven(方德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东亚研究系教授、圣凯瑟琳学院驻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皇家亚洲研究学会院士,是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研究专家,著有《从朋友到同志》《潮来潮去》等多部学术著作。自2022年9月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

他在北大开设了“英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二战中的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1937—1952”“近代英国史:1801—2016”等多门课程,2024年培养了3名博士研究生。他积极推动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合作,加强中英文化交流。2024年,他作为北京大学外国专家代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活动中发表主旨演讲,并在中欧人才论坛上提出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支持外国青年学者科研等建议。他的观点和著述为发出真实的“中国声音”作出了贡献,成为增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国际化教育创新的重要“窗口”。

米建春(居中)

Jianchun Mi(米建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节能与动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及湖南省特聘专家,迄今已在北大勤勉耕耘长达18年,始终肩负教学与研究双重使命,成果斐然。

在教学上,他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了近20名杰出的青年人才,近3年指导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多项奖学金和荣誉。在科研领域,他专注于高效低碳燃烧、燃烧污染控制、能源动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累计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其中180余篇被SCI收录,引用次数8600余次,H-index达53,连续入选了2020-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生涯影响力”与“年度影响力”榜单。他还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之中,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还成功培养了两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留学生,为增进“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与友谊搭建了桥梁。

何必

William Brent Haas(何必),一直致力于全球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事业,2019年9月受聘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招生事务主任和特聘副教授,负责燕京学堂国际国内招生事务及国际学生管理工作。2020年11月起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

作为燕京学堂特聘副教授,他开设的“中国近代史”和“学术史:全球视野下的汉学与中国研究”课程受到学生广泛欢迎,课程融入了他深厚的历史学背景和中美学界的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学”学科。作为招生事务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规划实施招生计划,维护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关系,吸引全球优秀青年人才。面对新冠疫情挑战,他及时调整招生模式,开启网上宣讲,维护合作院校关系,确保招生任务完成。疫情结束后,配合“一带一路”“北大国际战略年”等国家、学校重点工作,安排了密集的海外出访与宣讲行程,新增7所海外合作院校,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生源,使非洲申请人数量增长30%。作为外籍副院长,他承担院务管理和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促进学生与学校的相互理解。他相信,凭借自己的经历和工作经验,可以为燕京学堂的世界青年学子解答疑惑、陪伴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发展贡献力量。

古市雅子

Furuichi Masako(古市雅子),200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2012年晋升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方面均有杰出表现,特别是在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和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任职以来一直担任日语专业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传授知识丰富多彩,获得学生高度评价。自2012年至2023年一直担任本科班主任,获得本科优秀班主任奖,指导了大量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她出版了《满洲电影研究》和《中国文化读本》等专著和译著,监译多部电影剧本,并发表了多篇论文,涉及大众文化、中国人的日本观等主题。她还负责北京大学与日本明治大学合作的漫画图书馆分馆的建设,并担任负责人,组织了多届“日本动漫文化高端讲座”,邀请日本动漫界杰出导演演讲,反响热烈。她还参与了《鈴芽之旅》《如父如子》等多部电影的北大首映礼组织工作,并在学校重要外事活动中担任口译工作。

包华石(右三)

Martin Joseph Powers(包华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他自青年时代起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中,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两部获得了列文森奖),主编学术论文集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各类研讨会和专场学术报告110余场,指导博士生30余名,对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深入理解、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地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自2022年11月加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以来,他积极投身于教学和学术交流。他在北大开设了多门课程,包括“图像学”“视觉文化”“媒介美学”的“对话”式选修课以及“比较艺术研究”“美术与文化专题”等,还举办了“从图像到思想:图像学与中国的另外四大发明”系列讲座。他出版了《风格与话语——包华石中国艺术史文集》《图像与社会——包华石中国艺术史文集》两本文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他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与国内外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包括与米切尔教授的对话、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等。他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中西学术交流,也为提升北京大学在艺术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亚历山大·热戈洛夫

Alexander Zheglov(亚历山大·热戈洛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力学与数学系教授,研究涉及代数几何、代数数论、可积系统等高深领域,在俄罗斯数学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2021年他受聘为北京大学中俄数学中心教授,参与筹建了中俄数学中心,并在中心的发展、科研学术合作、国际交流、学术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大学开设了学期讲座课程,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暑期学校举办了特邀讲座,编写了《交换常微分算子的代数、几何与分析》教材。2022年初,他负责组织了北京大学首批联合研究生到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交流访问学习,促进了中俄两国共同培养人才。他组织、推动、参与了众多中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北京-莫斯科数学论坛”的组织者之一,该论坛已成为中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他不仅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还频繁往返于中俄两国之间,协调资源,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他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两国团队合作,对外宣传和推荐中俄数学中心,同时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需求和优势,寻找合作机会。

雷·沃西·坎贝尔

Ray Worthy Campbell(雷·沃西·坎贝尔),自2010年加入国际法学院以来,作为核心教师和首位从助理教授晋升为终身教授的教师,他不仅教授“普通法”必修课,还积极搭建国际法学院与中国及全球的桥梁,对学院的国际声誉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带领学生参与“Law Without Walls”国际项目,促进与全球顶尖大学学生的合作。面对项目形式变化,他开设“法律与创新”课程,提升学生的跨国沟通能力。新冠疫情期间,他坚持每年回中国线下授课,并利用Zoom技术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参与课堂,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国际视野。他安排学生到美国联邦法官法庭实习,提供实践机会。作为论文指导老师,他帮助学生在《美国法律评论》上发表论文,提升学生及学院声誉。他还积极帮助学生赴美国或欧洲深造,提供推荐信和申请建议,帮助学生进入世界名校。他编辑出版了《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教科书,满足中国学生学习外国法的需求,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促进学院国际化建设。

桑田幹哲

MikinoriKuwata(桑田幹哲),201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他对从事教师职业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治学严谨,取得了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是一位极具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教学方面,他承担了5门研究生课程,新课程“地球环境问题与应对”被选为PKU全球公开课程。目前,他指导6名博士生,学生们的培养和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科研上,他专注于大气气溶胶研究,特别是气溶胶颗粒的吸湿性和化学反应性。他搭建了实验室装置,开发了测量气溶胶颗粒pH值的方法,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他以北大为第一单位发表了17篇SCI论文,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2013年,获新加坡国家科研基金会特优人才资助。2016年,获“日本大气化学奖励赏”。他热爱中国文化,视北大为家,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和外专活动,尽力在各项工作中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燕园友谊奖简介

北京大学燕园友谊奖设立于2018年,旨在贯彻中央精神,做好北大外国专家表彰和激励工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支持。至今,已有来自全校17个学院26位外国专家荣获“北京大学燕园友谊奖”表彰。

 

文章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https://news.pku.edu.cn/xwzh/b904fafe8cb34a5b842dd329788ac64c.htm

 

TOP